您的位置:主页 > 日志大全 > 网络热点 > 当“文字失语”遇上“yyds”,你还会好好说话吗?

当“文字失语”遇上“yyds”,你还会好好说话吗?

栏目: 网络热点 来源: www.jsqq.net 时间: 2022-09-03 16:43

 微信官方账号看完一篇感触颇深的长文,点击消息区,你的手机光标停在消息框的开头。想了半天,你发现半天找不到合适的词来造句...过了几分钟,你终于写下几个字:“我真的觉得我在前排患上了失语症。”


最近在网络上,“前排失语症”一词成为网络热词——即用来解释当一个人面对海量信息,想要表达某种强烈的观点或感受时,却无法诉诸文字,以至于“失语”的情况。

在“前排失语症”之前,“写作失语症”这个表达出现的次数更多。互联网网络时代,障碍频发。在“yyds”(永恒的上帝)、“绝无仅有”、“绝无仅有”等新词被反复、广泛使用的同时,人们也不自觉地“丧失”了原有的叙事能力。另一方面,Tik Tok、VideoNo等社交平台上出现的各种“文案”。、小红书等。都成了人们追捧的对象。

一方面是“文字的失语”,一方面却是“文案的提炼”。这种语言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情绪和思想?近日,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传播学、社会学、语言学等领域的学者,以及脱口秀界、高校的网络专家。


什么是「文字失语」?

所谓“失语症”,原指医学领域中一种叫做“失语症”的疾病,是指与语言功能有关的脑组织的病理改变,使患者对人类交流符号系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下降。失语症这个词就是由此而来的。虽然目前对于词语失语症还没有一个官方的定义,但通常是指人在大多数场景下都能正常表达口语。但当他们需要用完整的逻辑和复杂的文字表达时,就出现了语言卡壳的现象——即提笔忘词、只用表情符号表达思想、文字一写就忘等。,就像“饺子在茶壶里煮,货却倒不出来”。

患有“言语失语症”:

找不到形容词的时候什么都可以是“yyds”?

2021年1月,有网友在豆瓣平台发帖:“所谓失语症的表现——就是看到大家的帖子,心里狂点头:我也一样;但是当我想留言的时候,我却无法描述我的感受,言语达不到我的意思。我写一堆句子,然后全部删除……”在这个帖子下面,有近50条清一色的留言:“对,对,就是这样,我也是”——就像是“文字失语”的集体展示。

类似的情况在这个名为“语言失语症患者互助联盟”的豆瓣群里不断发生。正如小组简介所说:很长一段时间,我们作为倾听者和旁观者,渐渐忘记了如何组织文字的逻辑,如何用文字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。

这个团体成立于2021年1月,现在有超过32万名成员。大家通过总结热词、练句子、分享书籍来练习如何摆脱“词语失语”。

“我已经很久没有在家乡看到如此美丽的日落了。我想用一两句话发个朋友圈。应该怎么写?”

“我生日那天收到了礼物,但不知道是谁送的。打算发个朋友圈。我应该如何组织措辞?”

"你如何描述一个保质期短的东西?"

在这个群里,类似的“求助”帖子几乎每天都在上演。短短一个小时,记者看到平台上出现了至少10个求助帖子,在这些帖子下,最多的一个有近600条回复。

“通常很难给出具体的例子”

目前,在一家培训机构兼职讲师助理的范晓发现自己患上了“言语失语”。“比如我最近给学生介绍一个记忆法的时候,我一时想不出别的形容词,只能说‘这个方法真的太棒了’。””范晓哭笑不得地告诉记者。

作为一名教师,他对自己的“失语”感到相当焦虑。在为学生回答问题时,语言变得越来越生硬晦涩,往往很难举出具体的例子。"甚至我一度觉得yyds可以取代所有的形容词."

范晓的困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与“文字失语”相呼应的另一种情况,即网络语言逐渐成为社会传播的“标准答案”:比如“女娲补射”这个词可以形容一个人的自然美,也可以形容一个人的曼妙身材;“绝对”这个词可以形容某个情感事件,当然也可以形容某个歌手的编曲;至于无处不在的英文缩写“yyds”,其应用范围更为广泛。在美食群、音乐群、萌宠群、粉丝群、社区生活群,记者输入“yyds”,搜索“干燥箱yyds”、“小猫yyds”、“桃子yyds”等词条。

“我连生日文案都不会写”

29岁的林怡(音译)也有同样的问题。虽然林艺是985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,但是现在她的工作趋于碎片化,不用接触太多文案相关的内容。慢慢的,林艺也发现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在逐渐退化。“最明显的特点是,从22岁开始,我每年生日都会发一首自己写的小诗,但从27岁开始,我发现自己再也写不下去了,甚至很难在朋友圈里写出一个有逻辑有感情的长句。”

林告诉记者,大学时重读朋友圈的文案,有时会忍不住尴尬。她很容易写一篇长文,是个文艺青年。为什么现在写生日文案这么难?

就连日常生活中的对话,有时也会让林怡感到困扰。“特别是我发现我喜欢用‘绝对’,‘ooh’,‘笑掉大牙’之类的网络语言和朋友在手机上聊天。一方面感觉好用,简单;但另一方面,当我翻看聊天记录,发现自己用了几十次‘绝对’的时候,内心还是受到了冲击。”



随着网络热词的不断涌现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语言表达上变得“短平快”。

“话语失语”的背后:

社交恐惧,便利,分裂,媒体...交流成了“暗号”

“其实每个人都患有‘词语失语症’,我认为这与社交恐惧或缺乏创新思维有一定关系。”范晓说,“现在许多人有社交恐惧,不知道如何与周围的人交流。比如,我们遇到一个新朋友,也许我们不好意思表达自己的好感,但我们可以通过做出一个表情来完成交流;比如,“‘XXX’绝对精彩”,这种表达简单粗暴,既能让说话人毫不费力地斟酌用词,又能让听话人迅速告知自己的意思。"

范晓曾经是日语专业的学生,也是一名追星族。他说“绝绝子”“五绝子”等网络语言其实和日语有关。“日本女性的名字后面往往有‘子’字,从而表达温柔可爱的意思。现在我们习惯说‘绝对独一无二’或者称呼某个女人为‘XX’,其实也是想表达她可爱的一面。”

“也有一些粉丝羞于表达对偶像的喜爱,所以会把一些词用拼音缩写或者用同音字代替,这样既省时又显得俏皮。之后,这种语言用法会蔓延到其他领域,就会有zdbc(真好)’和pljj(漂亮妹子)’等网络用语的流行。”范晓分析。

林毅认为,“单词失语症”与碎片化信息的输入有关。她给了记者几个关于她的数据:

2020-2022年,读书数量-3;

每天手机屏幕平均使用时间——9小时23分钟;

使用社交平台的时间——平均每天3~4小时;

撰写500字以上文案和评论的次数——4次。

“花在碎片化信息上的时间太多,慢慢造成的不仅仅是文字的失语,还有一些阅读的障碍。很难静下心来高效地看书。”林毅说。而这个结果也让她很困扰。有一次,一个朋友想让她推荐一本印象深刻的书。“我突然不知道该怎么组织语言来描述,各种小说的故事情节一下子涌了进来。但一时间,我说不清故事本身的跌宕起伏和故事的主题,只好用‘哦,原来如此……你懂我的意思吗?’”更“搞笑”的是,她的朋友也回答了她的问题:“dddd”,于是两人互相发了个表情包,这才结束了这个话题。

“每一个无法表达的瞬间都是无奈、尴尬、紧张,恨不得早点结束话题。”林告诉记者。

微信昵称为“沟修”的学生李晨,有一段时间沉迷于模仿“潘周勇”说“涮Q”,也是一个网络语言爱好者。他告诉记者,他对互联网术语的了解主要是通过Tik Tok、易车、哔哩哔哩等平台。在他看来,这些网络梗是游戏玩家的“秘密信号”,就像小孩子喜欢唱《孤独的勇者》一样。当他们把这些“秘密信号”互相匹配起来,就可以算是“自己人”了。“游戏玩家创造梗,其他玩家通过弹幕释放,自然带火了这些名词。”

直面“话语失语”;

坚持“咬文嚼字”,重建自己的文风。

为了对抗“失语症”,现在“失语症患者互助联盟”豆瓣群的30多万成员正在重建自己的笔法。

2021年5月,通过一篇文章,林艺了解到这个群体,并申请加入。她通过日常语言练习和每天写日记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。久而久之,林艺发现,她的语言习惯和生活习惯一样,逐渐“丰富”了很多。“其实很多语言习惯的训练方法和中学语文学习的方法差不多,比如读成语故事、做好句子节选、朗读、背诵、记日记。”林毅说。

再次“拾起”语言表达的林宜,觉得自己“心情好像安定下来了,没那么浮躁了”,她甚至再次被语言的美所感动。“尤其是前段时间,我读了一首中英互译的诗。用英语说,‘你说你爱下雨,但下雨时你却打伞;说你爱太阳,但当太阳照耀时,你发现一个阴影点……’而对于这首诗,有人用诗经的风格翻译为‘我求雨,开我的伞,避它;好好说话,寻求荫凉,拒绝...”"

不过她也表示,现在网络上出现了很多“文案”。“他们习惯于从书本上取经或取词,追求语言的美,但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。与其读名言,不如读原著;与其追求华丽的辞藻,不如学会把握语文本身应有的艺术美。”

同样与“词语失语症”作斗争的还有在银行工作的25岁男孩杰森。现在他正在通过写脱口秀笑话来练习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。他告诉记者,近两年来,人们越来越喜欢看脱口秀,或许正是因为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脱口秀一方面具有娱乐性,另一方面也能满足和缓解人们语言的匮乏。

为了练习脱口秀,有时候他一天会写10段,然后把每一段单独归档。“整理的过程是一个叙事的过程,如何开始,如何把握故事的节奏,如何描述,如何掩埋笑话,如何融入最新的热点事件等等。,最后通过背诵和阅读进一步调整。”杰森说,“现在的人越来越喜欢说话,但其实讲故事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。如果一个人连一个故事都讲不好,怎么表达自己的意见?”

在这个群里,类似的“干货”数不胜数,比如分享相关书籍、应用、网站;每天监督对方打卡,记录词汇,写影评、书评;也有分享演讲技巧的偏好。比如有网友分享“如何在不使用面部表情/表情符号/字母的情况下,让聊天变得更加温柔”。主要方法是相互添加称呼(主语)和敬语,完善叙述的理由。也有偏好分享写作技巧的,比如每天练习小作文,“描述一段印象深刻的记忆”,“用通感来描述一个你看到的物体”,“写一些关于爱情和生活主题的思考”,“复述一部你看过的电影”……

“其实治疗你的失语症,除了每天练习,增加高质量的阅读,在这个群体中,最重要的是你所有的输出都能得到及时的反馈。只有发出自己的语言,被大家评论,才能意识到自己的语言逻辑问题,正反馈机制才能激励我们进一步重建自己的语言体系。”一位经常参与文字求助帖评论的网友说。

学术界:

“网络热词”有自己的存在方式。

避免“失语症”的关键是切换语境。

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刘涛认为,“词语失语症”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口语和书面语语境系统的模糊性有关:“语言的使用强烈依赖于场景和语境,场景本身对语言具有解释功能,语境就是语言的解释逻辑。”

刘涛解释说,在过去,口语和书面语之间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界限。比如在日常口语中,使用了相对简单的语言甚至非语言符号,而在书面语境中,会有完整的逻辑结构,比如主谓宾,会遵循严格的语言规则。“但现在很多媒体形式属于口头人际传播,却是以书面打字的形式发展起来的,从而打破了书面语的秩序。”当人们习惯了口头表达,进入思维系统,自然会影响到人们的书面表达系统。

刘涛认为,面对“文字失语”,公众最需要思考的是,网络空间的语言秩序和书面语言秩序被打破后,如何平衡。“有一些网络流行语,闪烁着文化基因,很鲜活,甚至能揭示一些现实问题。书面语言系统可以对这些新单词和符号持开放态度;但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词不能打破语言的规则,因为一旦打破,我们的语言系统就会崩溃,一旦编码系统发生变化,交流就会形成障碍。因此,新词在语言规则上必须尊重书面语的综合体系。”刘涛说。

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许也认为,网络新词不同于一些“流口水的词”,在某种意义上有自己的存在方式。在采访中,他还向记者强调:“网络语言的使用是当前社会活动的‘刚需’,不应被视为直接造成语言退化的‘罪魁祸首’。”

在许看来,网络语言,尤其是由此衍生出的新词,往往有其特定的语言背景——从抑郁到哀的新情绪,从内卷到平躺的新姿态,从黑科技到元宇宙的新发展,从巨婴到小城作家的新发展。再比如,单词“巨", "巨“还有”巨巨巨巨巨巨巨巨巨巨巨巨巨巨巨巨巨巨240“水乱”、“官宣”、“防破”这两个词耐人寻味;三个字“彩虹屁”、“小真运”、“叶青会”好好理解后会有恍然大悟的快感。

许说,青少年中“失语症”增多的趋势主要是因为缺乏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口语和书面语的场合。“现在人们不需要给朋友写信,和陌生人口头交流的机会也不会很多,所以很容易出现‘网络很活跃,但见面不知道说什么’的情况。但长期沉浸在网络传播环境中,会逐渐形成追求‘短、平、快’的思维模式,用户自然会将网络用语的表达方式转移到口头和书面的传播场合。”

因此,他认为,虽然网络交际占据了语言生活的相当一部分,但还是要有意识地与日常口头和书面交际区分开来,避免不合时宜的滥用。“语言能力的核心是改变风格的能力,即你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、表达目的和交流对象,选择最适合的风格。体现语言能力,并不是在所有场合都追求精致完美的表达,更重要的是适合当下的需求。”

许莫凡建议,“该写的时候就写,该口头交流的时候就逃避不了。”他还说,语言能力有“竭其所能,废其所用”的特点。如果人们能够减少花在短视频平台和短文章上的碎片化时间,进行系统完整的阅读、思考和记录,语言能力自然会在练习中得到提升。

皮肤推荐